秋季暖身,试试板栗炖鸡
九月是板栗收获的季节,很多人记忆里的秋天,是糖炒栗子的味道:饱满的光泽、金黄的果肉、软糯的口感。本文,就让欧兰优小编和大家一起做一道美味与健康并重的佳肴——板栗炖鸡。
板栗素有“百果之王”的称呼,在国外,还被称为“人参果”,不管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营养学,都肯定了它的营养价值。在国人的餐桌上,以板栗为主角的菜肴不胜枚举,但其中最传统宜做的板栗炖鸡,无疑是拥有一席之地。软糯金黄的板栗,肉质细嫩的鸡肉,二者一起炖煮到滋味尽出,吃上一口不仅滋味丰富,更是暖意融融,驱散了秋天的寒冷肃杀。那么这道菜又适合什么样的人吃呢?
首先,我们来说说秋季的时令果实——板栗。板栗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《诗经》,可见早在两千余年前,板栗便被端上了餐桌。早在南北朝时期,陶弘景便在《本草经集注》中记载板栗“主益气,厚肠胃,补肾气,令人忍饥”。后明代的《本草蒙筌》中亦有板栗“专走肾经,堪治肾病。健腰足助力,厚肠胃耐饥。生嚼涂筋骨碎痛,消肿去瘀血神效”的记载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更是专为板栗做《服栗》一诗,诗中首句“老去日添腰脚病,山翁服栗旧传方”,也从侧面证明了板栗补肾强腰的功效。及至现代,研究发现板栗中营养丰富,其中除了高达51%~60%的淀粉外,板栗中还含有蛋白质,可能够帮助身体修复和生成组织。其次,板栗中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,比如油酸和亚油酸等,具有抗氧化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。另外板栗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,可促进肠道蠕动,帮助消化和排便,其中含有的维生素C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B6等多种维生素及钾、铁、锌、镁等多种矿物质,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,对各种代谢过程都有很好的作用。但营养丰富、甘美可口的板栗并不适合所有人服用,在《滇南本草》中便有相关记载,认为“患风疾及水肿者不宜食。小儿多食则难消化成病”。
下面再来说说板栗炖鸡中的另一位主角——鸡肉。鸡肉是我国最早食用的肉类之一,一直是餐桌上的常客。鸡肉作为一种适配性极高的食材,或是煎炒烹炸或是简单过水凉拌,都能让人品尝到其细嫩鲜美的滋味。而鸡肉的营养价值更是不容忽视,早在《名医别录》中便有记载,认为鸡肉“主下气,治狂邪,安五脏,伤中,消渴”。后在明代《本草易读》中更是给出了鸡肉治病的具体方法:“中风舌强,目睛直,烦热,净酒煮,去渣,分服。食葱、姜,微取汗。”及至现代,经研究发现,相较于其他肉类,鸡肉不仅是一种低脂肪、低胆固醇的肉类,而且鸡肉中的脂类物质,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和亚麻酸,能够降低人体对健康不利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,对人体的健康更有益。同时鸡肉中蛋白质丰富,其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,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的来源。另外,鸡肉中富含磷、铁、铜和锌等多种矿物质及维生素B12、维生素B6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D和维生素K等多种维生素,可有效补充身体需要的营养成分。
